台北真理堂65週年
圖片
宣教史
台灣信義會歷史起源
華人宣教士
真理堂宣教士
宣教史
耶穌升天後吩咐門徒傳福音直到地極,使萬民成為主的門徒。門徒因此在各處佈道,從耶路撒冷、撒瑪利亞直到歐洲全地。可是當時門徒並不了解「地極」的意義。直到千年後的地理大發現,教會才注意到還有許多未得之地,許多民族從沒聽過福音。
 
從馬禮遜開始,無數西方宣教士前仆後繼。有人死於半路,壯志未酬;有人在中國為主殉道;有人經歷妻小生離死別,仍堅持不輟;有人身心重創,不得不退回母國療傷……
台灣信義會歷史源起
圖片
▲聖經學院與高雄教會
19世紀,歐美各國信義宗紛紛差派宣教士來華。當時宣教士各自發展,分別在中國大陸各地從事宣教事工。後來許多宣教士認為該當整合,最後在1920年8月,於河南省雞公山召開代表大會,成立全國性組織「基督教中華信義會」。1949年之後,中國大陸政權易幟,許多宣教士被迫轉到台、港、星、馬等地繼續華人宣教事工。
 
信義宗於來台宣教初期,即有四國(美國、挪威、丹麥、芬蘭)八差會一起合作, 至1954年信義會所屬之堂會已有十三間、聖經學院一所、文字中心一間以及一處廣播中心,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在地的總會管理教會事務並邁向自立的目標。1954年11月10日台灣信義會總會正式成立。因延續「基督教中華信義會」之故,所以取名「基督教台灣信義會」。後因政策不同,有一些差會漸次獨立,成立新的總會。因此目前在台灣的信義宗教會,共有6個總會。
 
1951年,貝約翰宣教士在高雄成立的「基督教台灣信義會高雄教會」,是台灣第一間信義會的堂會。之後信義會的宣教事工,從高雄、台北兩地開始,逐漸擴展至台中、嘉義、台南等地。台灣信義會目前已有台北區會(33間教會)、台中區會(9間教會)、嘉南區會(14間教會)、高雄區會(13間教會),會友人數超過兩萬人,並持續發展各項事工:
 
學生事工
台灣信義會相當看重學生工作。分別於1952年成立「台北學生中心」,1956年成立「台南學生中心」,1966年成立「台中學生中心」,2001年成立「高雄學生中心」。在2008年因學生事工策略之調整,將原有之四個學生中心合併至附屬之堂會。
 
文字事工
1959年台灣、香港兩地同意合作發展信義會文字工作,成立「台灣信義會文字中心」。1981年兩地結束合作,台灣信義會繼續經營台灣區「道聲出版社」。道聲出版社之歷史可追溯其自1913年湖北「信義神學院」,實已超過百年。


醫療與社會關懷事工
美籍醫師戴德森博士於1962年在嘉義建立了基督教醫院。1967年,台灣信義會籌建成立「高雄基督教信義醫院」。
 
為發揚愛人如己之精神,台灣信義會又於2002年設立「財團法人雙福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」,開始專職的社會福利事工。基金會關懷對象遍及兒童、老人、身心障礙、婦女、弱勢、原住民、新住民等。
圖片
▲信義會診所 (1961年3月)
element_settings.Image_30621876.default
▲早期的信義醫院
神學教育
2000年台灣信義會成立「台灣信義會教牧訓練學院」(神學教育訓練中心),為目前訓練新進傳道之單位。2011年,神學教育訓練中心開辦「麥子宣教學校」,每年定期訓練培育各地區堂會學生事工之人材。
 
因應未來普世宣教的需要,台灣信義會也在2017年跟中華福音神學院簽約合作,招收「教牧碩士科路德神學與教會建造組」。除聖經、神學課程外,規劃多元佈道與教會建造等實踐課程,培育具良好聖經與神學基礎的傳道人,帶領門徒、建造教會。
 
海外植堂
2006年6月台北區會幾個堂會在總會及宣教委員會的協助下,在北美成立第一個本會海外堂會:洛杉磯真理堂。

2007年台北區會幾個堂會繼續聯合支持在北美成立另一個本會海外堂會─舊金山好牧人堂牧養當地華人,

2005年士林真理堂於馬來西亞柔佛州士乃小鎮開拓佈道所。2011年「馬來西亞真理門徒教會」成為正式會員教會。

2013年開拓「馬來西亞古來真理堂」。
​

2014年在靠近新山的士古來地區開拓「國度復興教會」。
圖片
▲來台披荊斬棘建立教會的宣教士們
圖片
馬偕
(George Leslie Mackay,1844-1901)
加拿大籍宣教士,19世紀末期至台灣宣教行醫。開設北台灣第一所教會 - 淡水教會;娶台灣女子張聰明為妻;創建台灣北部第一所西醫醫院:偕醫館(馬偕紀念醫院的前身)
 
馬偕創建牛津學堂(Oxford College,漢名「理學堂大書院」)。又在牛津學堂東側建立第一個供女子讀書的學堂淡水女學堂。馬偕逝世後牛津學堂改名「台北神學校」並設普通科作為神學校之預科,後來普通科正式改為淡水中學,發展成日後的「淡江高中」。台北神學校則於1956年遷往陽明山並改名「台灣神學院」。牛津學堂舊址於1965年創辦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,發展成日後的「真理大學」。
 
馬偕一生在台灣設立教會六十餘所,施洗信徒三千餘人,訓練本地傳道人60人。

華人宣教士


圖片
戴德生
( James Hudson Taylor,1832-1905 ) 
英國來華宣教士,中國內地會(今海外基督使團)創辦人。戴德生在華51年,差派超過800名傳教士,建立125間學校,並在中國帶領18,000人歸信基督教,成立了三百多所由五百多位本地助理參與的傳教站(stations of work)。
 
戴德生以對中國文化的敏銳,對宣教熱忱而聞名。他在很少宣教士穿唐裝的時代已穿起中國服裝。在他領導下,內地會成為一個突出的非宗派差會,由於內地會的反鴉片貿易運動,戴德生被西方視為19世紀以來最矚目的歐洲來華人士。戴德生之後,他的子孫數代均在華人中間事奉直到如今。
圖片
馬雅各
James Laidlaw Maxwell,1836-1921
英國籍宣教士,於19世紀後期到台灣南部傳教及行醫,是英國長老教會第一位駐臺灣宣教師。他創設了台灣首座西式醫院:新樓醫院。並建立了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第一座正式禮拜堂:「打狗禮拜堂」,即現今「旗後教會」的前身。
圖片
馬禮遜
Robert Morrison,1782-1834
是外國來華的第一個基督教宣教士。第一個把《聖經》全文翻譯成中文並出版;獨自編撰了中國第一部《華英字典》;出版第一份以華人為對象的中文報紙:《察世俗每月統計傳》。他為第一個華人基督徒蔡高施洗,按立第一位華人宣教師梁發。在馬六甲創辦英華書院,是近代宣教士開辦的第一所學校。

真理堂宣教士

圖片

孫維德  牧師

    ​65年前,新生南路三段仍是一片荒蕪。孫維德牧師原本在河南傳道40年,66歲來台宣教。他打開龍泉路家門,歡迎學生聚會吃飯、讀經禱告,被暱稱為「孫維德餐廳」,溫馨的氛圍吸引許多人到容納不下,就在1952年由弟兄姊妹一毛、兩毛錢地熱心奉獻,成立容納百餘人的「真理會」,第一代會堂於1954年6月落成,將上帝對台灣的愛與祝福紮根奠基。
圖片

鐘可聆  教士

    ​真理堂有幾本絨布相簿,黑白照片旁有許多娟秀的手寫英文,一筆一劃寫下珍貴記錄,部份筆跡是出於鍾可聆教士。
 
    鍾教士於1952年來台,在1953年創立信義會學生中心,1961年4月創建信義男舍;同年9月成立信義女舍。這兩棟純樸的學舍成為異鄉學子的第二個家,也因著歷任舍監愛的澆灌和輔導,看重實踐生活的信仰、活潑的團契生活,培育出不少優秀傳道人。鍾教士於1970年5月底以70歲年齡退休返美,她將人生中黃金的17年委身給真理堂。
圖片

傅立德  牧師

    ​傅立德牧師對真理堂貢獻極深。他以少尉身份來台後才真正認識及獻身基督,他深愛台灣,將自己寶貴的四十年歲月奉獻給真理堂。
 
    傅少尉於1962年返美讀「路德神學院」,畢業後帶著新婚妻子包怡信師母回台,以宣教士身份在學生中心擔任牧師,帶領詩班、兒童主日學、傳講福音神學……為真理堂奠定福音神學基礎。
 
      1971年,傅牧師遇見了一位台大學生,就是今日的楊寧亞牧師。經過長時間磨合及同心禱告,他們成為亦師亦友、最同心合一的同工,為整個真理堂帶來極大祝福。原本真理堂與學生中心彼鄰而立卻沒有關聯。傅牧師和當時的學生團契總幹事楊寧亞聯手合作將兩下合而為一!合一之後,真理堂的受洗人數倍增。楊牧師赴美讀書,得到神學碩士後,傅牧師親自邀請楊牧師於1986年回台服事。
 
       傅牧師的福音神學對眾多牧者及弟兄姊妹影響甚深。2000年7月,傅牧師的退休典禮上,數百位弟兄姊妹將第二代會堂擠得水洩不通,由此可知傅牧師夫婦40年耕耘,事奉基督,對真理堂帶來耶穌愛的同在,其影響力與重要性。
台北真理堂全球資訊網 Copyright ⓒ 2021 Taipei Truth Lutheran Church. All Rights Reserved.